一、组织构架与人员情况
1、组织人员
合作治理研究中心的组织人员由校外专家和校内专家、教师、学生群体组成。在外部专家方面,邀请魏礼群教授、中国人民大学魏娜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徐家良教授等进行指导。校内成员方面,聘请校内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处、对外合作与发展处等处处长,研究人员方面包括行政管理、教育经济与管理方向的专业教师,涵盖教授、副教授、青年教师各个梯度。在学生群体方面涵盖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多个年级,具备较好的组织成员基础,具体人员情况见下表。
表1 社会治理研究中心组织人员情况表
类别 |
人员 |
组织架构成员 |
刘蕾(中心主任) 丁亚东、王俐(中心副主任) 赵雅琼(中心秘书长) 李静、孟卫洁(中心副秘书长) |
校外专家 |
魏礼群、魏娜(中国人民大学)、徐家良(上海交通大学)、马亮(中国人民大学)、刘鹏(中国人民大学)、刘琼莲(天津党校)、丁宏(江苏社科院)、马金芳(华东政法大学)施丛美(苏州大学) |
校内顾问 |
王义保、王锋、张万红、秦波涛、段鑫星、钟晓东、祁慧勇、孙彦景、张矛矛、罗萍嘉、黄军利、刘静丽、李江涛、张万海、石礼伟、张东升、张彦华 |
组织成员 |
陈静、曹明、陈世民、李全彩、于海平、马亚静、韦长伟、余利川、徐苏兰、王超、余孝东、苏昕、张阳、王蔷馨、孙洪洋、王云飞、黄磊、李锦秀、董新新、孙琳琳、石梦茹、王诗敏、李德艳、张惠 |
2、组织构架
二、研究方向、特色和主要任务
(一)研究方向
本科研平台主要的研究方向是社会组织参与治理。伴随社会组织政策的变迁和制度环境的完善,社会组织在公共服务供给、民众利益诉求表达、公共决策参与和多元治理主体关系协调等方面参与机会和空间得以拓展,不断体现出治理的主体地位。但是,社会组织在参与社会治理中还存在诸多困境,如社会组织独立性和自治性不强、组织合作受限等问题。基于此,本科研平台致力于深入研究社会组织参与治理的机会空间和实践空间,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维护社会稳定、激发社会潜能以及提升治理效率方面的作用。具体来看,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内容。
1.社会组织参与公共危机治理。公共危机事件治理是一件极其复杂且具有系统性的社会公共事务,仅仅依靠财力、物力及政府强制性机制的支撑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多元化的治理主体参与其中,尤其是要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公共危机事件治理中的专业技能人才、反应灵活快捷、贴近基层民众等独特优势与功能。从现实情况出发发现,社会组织参与公共危机事件治理还面临诸多现实困境,如资源匮乏、管理体制不合理、协同效应差、社会公信力危机等。因此,如何精准匹配社会组织应急需求和应急能力,更有效地发挥社会组织在公共危机事件治理中的作用,是研究团队深入开展研究的方向。
2.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社区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基石。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不仅要依赖政府的行政力量,而且要依靠广泛的社会力量。作为社会力量的典型代表,社会组织所具有的非政府性、非营利性、公益性与独立性等特征,决定了其在社会治理体系必然占据着重要地位。但囿于社会组织面临的外部制度环境和自身建设状况的困境,如定位模糊、资源有限、信任缺失、能力不足等,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的独特优势并未得到充分发挥。因此,研究团队致力于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使社会组织真正融入社区治理,成为社区治理的结构性与功能性要素,探索构建起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
3.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治理。实现有效的乡村治理是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现代社会组织在强基层治理和促乡村善治过程中,具有公共服务提供者、公共政策倡导者、社会价值捍卫者、社会资本建设者等多重身份,对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具有独特的价值和功能。从现实来看,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治理面临双重挑战: 一是受制于角色定位、制度供给、可利用资源和自身行动力等因素,社会组织发挥作用还不够充分; 二是社会组织运行规范性、行为自律性和合作化水平较低,违法违规现象时有发生。因此,研究团队致力于社会组织向乡村社会下移和融入,探索实现乡村治理由党政力量单一主导到各方力量参与共建、从单向要素流动到双向资源共享、由城乡有限开放到共建共治共享的转变。
4.社会组织助力共同富裕。党的十九大报告以及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把“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作为2035年远景目标。共同富裕作为国家战略,体现了国家意志、社会共识和人民意愿,为社会各界高度认同,成为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标识。社会组织作为社会治理体系的主要载体,是助力共同富裕不可或缺的主体力量。社会组织在“政府失灵”“市场失灵”领域,开展“适合于最少受惠者最大利益”的社会救助与志愿服务活动,是实现共同富裕的组织化、专业化执行力量。因此,研究团队致力于发挥社会组织助推共同富裕的作用,着力构建社会组织与各方合作助推共同富裕的基础性行动机制。
(二)研究特色
1.研究视角新颖。基于社会治理和社会组织相结合作为研究视角,将其置于国际国内的时代背景下,注重采取宏观与微观相结合,近期、中期与长期相结合,阐明社会组织是我国社会有效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构成促进我国社会稳定和发展的政府、市场、社会组织“多元立体联动”的社会治理结构。
2.研究内容的系统性。立足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时代背景,以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为研究对象,从社会组织参与公共危机治理、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治理、社会组织助力共同富裕等方面来深入探讨治理视域下的社会组织的角色定位和功能发挥,并理性分析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前景展望,为发挥我国社会组织在治理中的作用提供有益借鉴和启示。
3.研究方法的创新。通过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定性比较研究和典型案例研究相结合,历史纵向研究与横向比较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全面分析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历程和功能发挥,较为全面和深刻地分析我国社会组织与社会治理的相关问题,凸显实践的操作性和多元性。
(三)主要任务
1.科研平台以社会组织参与治理领域的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与创新为主要任务,重在承担科研项目和获取高水平科研成果,形成有优势、特色的科研方向和人才培养基地,并逐步升级为省部级、国家级平台。
2.积极进行团队建设,汇聚人才,培养和配备高素质的一流学术带头人和中青年学术骨干,建成一支年龄、知识、职称等结构合理、团结协作、作风过硬的学科队伍。
3.广泛开展横向合作和研究成果转化,积极进行产学研合作,孵化和联合创办社会服务产业,推广和转化研究成果。
4.活跃对外学术交流气氛,通过举办院级、校级和全国性学术会议、接收国内外访问学者、建立图书资料和信息网络等措施,加强对外学术交流。
三、近三年来承担的科研项目名称、任务来源、科研经费情况以及取得的主要科研成果等,符合科研平台建设条件情况
平台负责人长期从事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领域研究,曾主持完成 2 项国家社科基金,10 项省部级课题,以第一作者发表与本课题相关学术论文 CSSCI 核心期刊 20 篇,出版专著及教材 5 部,研究成果曾入选省文旅厅成果要报。
(一)负责人近三年来承担的科研项目名称、任务来源、科研经费情况
1.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建立健全新型社会组织党建运行机制研究,主持人,20万。
2.江苏省文化和旅游科研重点课题:新时代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绩效评估研究,主持人,8万。
3.江苏省教育系统党的建设研究会重点项目:双向嵌入视角下高校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提升研究,主持人,1万。
4.民政部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促进司项目:农村基层民政政策落实情况调研--以江苏省邳州市为例,主持人,5万。
5.江苏省共青团项目:江苏省大学生公益创业能力提升的社会支持体系研究——基于创青春大学生公益创业大赛的数据和案例分析,主持人,2万。
6.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统战工作研究分会项目:双向嵌入视角下归国留学人员统战工作创新机制研究,主持人,0.5万。
7.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项目:双向嵌入视角下课程思政与高校公益创业教学融合研究,主持人,0万。
8.江苏省统一战线工作研究重点课题:强化留学人员思想政治引领课题研究,主持人,1.5万。
9.中国矿业大学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重大项目培育专项基金:建立健全新型社会组织党建运行机制研究,主持人,20万。
10.2022年中国矿业大学重大项目培育专项(人文社科类)项目:双维视角下社会组织参与应急管理机制研究,主持人,15万。
(二)负责人近三年来取得的主要科研成果及研究成果的社会评价
1.研究成果《双向嵌入视角下高校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提升研究》获2019年江苏省教育系统党的建设研究会特等奖。
2.研究成果《基于青年公益创业能力提升的社会支持体系研究》获2020年“江苏省社科应用研究精品工程奖”二等奖,2021年江苏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三等奖。
3.《基于青年公益创业能力提升的社会支持体系研究》,中国社会出版社,独著,2020.10。
4.《“公益”与“共意”:依托移动短视频平台的公益动员策略研究——以“快手行动”为例》,电子政务(CSSCI),2020(03)。
5.《社会影响力投资综合价值实现机制研究》,中国科技论坛(CSSCI),2020(10)。
6.《“两块牌子”:社会企业的资源拼凑逻辑——对市场环境和制度环境的双重回应》,东南学术(CSSCI),2020(05)。
7.《我国慈善捐赠政策的政策变迁与工具选择——基于中央层面的政策文本分析》,北京行政学院学报(CSSCI),2021(06)。
8.《社会影响力债券:利用社会资本解决社会问题》,与政策评论(CSSCI),2020(01)。
9.《精准扶贫中的多元主体合作策略——基于大病医保巴东模式的扎根研究》,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2019 (02)。
10.《社会组织党建:嵌入式发展与组织力提升》,北京行政学院学报(CSSCI),2019(06)。
11.《社区基金会,舞动乡村振兴的又一股力量——以张家港市永联为民基金会为例》,中国社会组织,2019(14)。
12.《合法性视角下企业参与社区治理战略研究》,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CSSCI),2019 (02)。
13.《重大突发事件中的慈善捐赠管理制度:焦点事件、注意力分配与政策调适》,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CSSCI),2020 (05)。
14.《社会支持体系对大学生公益创业意愿的影响研究——基于创业者网络关系的视角》,江苏高教(CSSCI),2020(09)。
15.《建党百年来青年成长成才价值目标实现的历史演进与现实路径》,中国青年研究(CSSCI),2021(06)。
16.《什么影响了中国基金会的总资产增长?——基于组织内因的定性比较分析(QCA)》,中国非营利评论(CSSCI),2020 (01)。
17.《我国社会组织党建研究现状与未来展望——基于中文核心期刊(2000—2019年)的文献计量和内容分析》,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2019 (05)。
18.《城市安全应急联动合作网络:网络结构与主体角色——以寿光洪灾事件为例》,城市发展研究(CSSCI),2020 (03)。
19.《高校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提升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20个案例的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高校教育管理(CSSCI),2021 (02)。
20.《高校公益创业教育: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现状分析》,高校教育管理(CSSCI),2020 (01)。
21.《社会创新扩散的实证研究和建议》,社会治理,2019(01)。
22.《社会创业的合法性获取策略》,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01)。
23.《社会组织参与乡村社会治理的合法性获取策略研究》,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CSSCI),2020(03)。
24.《青年公益人参与乡村振兴的需求分析及其支持策略研究——以ERG理论为视角》,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21(02)。
(三)符合科研平台建设条件情况
1.明确的研究方向和建设目标。以一级学科为依托,科研平台有明确的研究方向和中长期建设目标,且具有一定特色;具备承担国家、省、市科研课题或实际工程项目的能力。有较为稳定的研究任务和经费来源。
2.研究积累。负责人长期从事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治理领域研究,曾主持完成2项国家社科基金,10 项省部级课题,以第一作者发表与本课题相关学术论文 CSSCI 核心期刊 20 篇,出版专著及教材 5 部,资政报告获李克强、韩正等国家领导人批示,研究成果曾入选省文旅厅成果要报。本科研平台是前期研究的深化与拓展。
3.稳定的研究团队。平台负责人具有博士学位和高级专业技术职称,具备较高学术水平,治学严谨,作风优良,有较强的组织协调与管理能力。研究团队有长期从事本领域研究的基础,团队人员合作良好、组成相对固定,有前期研究基础和成果。团队研究人员具有和课题相关的多学科背景,主持或参加过多项国家、省、市级教育科研课题、有丰富的课题研究经验,在资料整理、数据处理、案例采集上具有优势。团队成员在长期的合作研究中形成了良好的分工结构和合作机制,在理论素养、知识积累以及研究专长上能够有机衔接、优势互补。
4.调研优势。负责人发起成立的社会组织是本省较早参与社会治理的社会组织之一,有近五年的参与式观察过程。在前期承担各项课题研究过程中,收集了关于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治理的大量数据和资料。在筹备科研平台申请期间,也和多地的组织部门、民政部门取得调研联系。